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

关于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“监测唯一性”指标的探讨

发布时间:2008-05-20 17:52:00阅读次数: 分享到:
 
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  孙巍 娄娜
 
 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并取证机动车的超速违法驾驶行为。本文介绍了激光测速、感应线圈测速和雷达测速等几种不同方式的监测系统,分析了各自的“监测唯一性”指标。
ABSTRACT
Vehicles Speeding Monitor can monitor and serve as the testimony of the motor vehicles’ speeding. Several styles such as laser, induction-loop and radar are introduced herein and the respective index of Monitoring Uniquity is also analyzed.
关键词:超速监测系统   激光  感应线圈  雷达  监测唯一性
KEYWOODS:Speeding Monitor Laser induction-loop  Radar Monitoring Uniquity
 
  超速驾驶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,近年来,关于如何有效地监控机动车的超速违法驾驶行为受到了各方的重视。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,俗称为“超速电子警察”,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 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,即机动车超速违法行为监控与图像取证系统,是测速技术与图像采集技术的有机结合,通过实时监测机动车的行驶速度,对超速违法的机动车进行图像取证的装置。
监测唯一性,是指在通常的人、车、路和环境条件下,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的有效取证图片中反映的机动车,与监测得到速度的机动车是相对应的可能性。
  从图像取证角度看,机动车超速违法行为的取证,比其他的一些诸如闯红灯、逆行和压黄实线等违法行为复杂,那些违法行为往往通过一张或者数张图片可以清晰、准确地反映机动车的违法行为,其取证的唯一性,或者说监测唯一性非常好,可以说是100%的。而对于超速违法行为,很难通过几张图片反映其违法过程。正因为此,作者对几种常见类型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,并探讨其“监测唯一性”指标。
1常用交通测速技术的比较
  目前,常用的交通测速技术主要包括:激光测速、感应线圈测速和雷达测速等几种,其主要性能特点如表1所示。
表1:常见交通测速技术性能比较
测速方式
优  点
缺  点
激光测速
1、测速精度非常高
2、监测距离远
1、受气候、光照的影响较大
2、调试对测速性能的影响很大
3、通常只能监测一个车道的车辆,捕获率相对较低
感应线圈测速
1、线圈电子放大器已标准化
2、技术成熟、易于掌握
3、超速车辆捕获率高
1、修理或安装需中断交通
2、影响路面寿命
3、易被重型车辆、路面修理等损坏
雷达测速
1、测速精度较高
2、一台设备能够监测多个(2至4个)车道的车辆
1、抗干扰性能相对较差
2、恶劣气候下测速性能差
3、不能监测低速(通常<20km/h)行驶的车辆
 
2 利用激光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
  目前,利用激光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主要是移动式的。在天气晴朗、光照良好的条件下,将系统放置在路边、天桥等地,由交警通过人工控制激光测速设备监测通行的机动车速度,并对超速行驶的机动车进行图像采集、取证。
对于利用激光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,由于取证的图像上往往能够反映激光的“标志”,因此,其“监测唯一性”是100%的。
3 利用感应线圈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
  感应线圈测速,其工作原理是将两个(或多个)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(L)与机动车通过对应线圈的时间(t)之比值作为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值(V)。
3.1 常见的感应线圈测速方式
  目前,最常见的感应线圈测速方式体现在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(俗称“治安卡口”)上,现分析典型系统的线圈设置,如图1所示。
  首先,分析感应线圈宽度的设置要求。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(摄像机),其分辨率为768×576(或者768×288)像素。系统往往需要号牌识别功能,必须保证图像中号牌的水平分辨率不少于100个像素点,通常为100至160个。因此,视频区域的有效宽度为2.0米至3.3米,考虑到前号牌安装在中间的情况,实际可以监测宽度为2.5米至3.8米的道路上车辆的行驶情况。因此,将感应线圈设置为2.0米至2.5米是合适的。
  其次,分析感应线圈间距的设置。感应线圈间距的设置是影响测速精度的关键。一般来说,由于线圈之间的干扰与车长的因素,线圈间距越大,测速精度越高。实际使用时,通常设置线圈间距为4米至8米。
3.2 系统的“监测唯一性”指标分析
  首先,讨论来自同一车道机动车的干扰。正如上面的分析,如果设置线圈宽度为2.0米至2.5米,考虑到机动车(主要是指汽车)本身的宽度约有2米至3米,因此,两辆机动车同时通过感应线圈的几率非常低,可以忽略不计。也就是说,如果线圈设置合适,来自同一车道机动车的干扰几乎不存在。
  其次,讨论来自相临车道机动车的干扰。从感应线圈利用“距离时间比”的测速原理上来分析,来自相临车道的机动车干扰存在有一定的可能性,如图2所示。
  当线圈间距设置较大、机动车速度较低时,存在这样的可能性:当1#车辆通过1#线圈之后,2#车辆突然从相临车道变道通过2#线圈,此时,得到一个较大的速度值,误认为是2#车辆的速度。当然,这是以线圈间距较大和机动车速度较低为前提的。如果线圈间距能够根据实际道路的通行情况合理设置,一般来说,高速道路可以设置间距稍大(6米至8米),低速道路应该设置间距略小(4米至6米)。那么,来自相临车道机动车的干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,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  总之,如果科学的设置感应线圈,合理的选择和安装图像采集设备,那么,利用感应线圈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,其“监测唯一性”也可以是100%的。
4 利用雷达测速的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
  讨论雷达测速型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的“监测唯一性”是作者的初衷,也是本文的重点。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,先定义两个名词如下:
  “速度信号监测区域”:雷达能够测量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区域。考虑到交通雷达的特点,当物体以一定的径向速度(通常>20km/h)运动时,雷达能够监测到信号的区域。
“取证图像覆盖区域”:取证的图像中能够反映的实际道路区域。
4.1雷达的常见安装方式
  目前,雷达的常见安装方式有:侧向安装、俯视安装和车载移动方式等。侧向安装方式:通常安装在高速公路或者高等级公路的中间隔离带上,雷达安装高度1.5米至3米,与车辆行驶方向保持15度至30度的夹角;与水平面有一个向下的夹角,通常在10度左右。
俯视安装方式:通常安装在龙门架、天桥或者横杆上,雷达安装高度5米至6米,与水平面有一个向下15度至30度的夹角。
车载移动式:也就是雷达测速型移动电子警察系统。雷达安装在车内,基本保持水平或者略向下一点角度,雷达轴线与车辆行驶方向保持一定的夹角,通常在15度至30度之间。
4.2系统的“监测唯一性”指标分析
  首先,分析侧向安装方式。现举例一种典型的系统安装如下:选择波束角度为12度的雷达;雷达安装高度为3米;与车辆行驶方向的夹角为25度;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向下10度;道路为单向两车道,单车道宽为3.75米。
  先分析侧向雷达的水平监测区域,如图3所示。在有效的道路区域内,雷达的信号区域至少为7.5米×21.8米。同样的,在垂直监测区域内,如图4所示,雷达的信号区域至少为7.5米×42.9米。
  由此可见,如果系统选择“取证图像覆盖区域”不小于7.5米×42.9米的图像采集设备,并且保证在图像中能够清晰分辨机动车类型、车辆号牌号码等信息。那么,当取证图片上只有一辆机动车时,其“监测唯一性”是100%的;当取证图片上有两辆以上机动车时,除非雷达带有目标跟踪功能并能通过分析软件确定车辆的,一般不能用作机动车超速驾驶的有效证据。
同样的,分析雷达俯视安装方式。当系统选择“取证图像覆盖区域”不小于“速度信号监测区域”时,当取证图片上只有一辆机动车时,其“监测唯一性”是100%的。需要指出的是:有资料表明,当俯视安装角度较大时,测速精度会受到车辆外形影响,产生较大的误差。
  最后,分析车载移动式。雷达在安装时基本保持水平或者略向下一点角度,其水平监测区域往往很大,即使选择雷达“近态工作模式”(NEAR),其有效监测距离一般也在200米左右。因此,从保证“监测唯一性”角度,可以将雷达轴线与车辆行驶方向保持一定的夹角,以选择合适的“速度信号监测区域”。需要指出的是:车载移动式往往有交警现场操作,在车流量不大、经人工可以判定其“监测唯一性”为100%的前提下,“取证图像覆盖区域”也可以小于“速度信号监测区域”。
  总之,当“速度信号监测区域”不大于“取证图像覆盖区域”时,如果忽略系统响应时间,那么,当取证图片上只有一辆机动车时,其“监测唯一性”是100%的;如果取证图片上有多辆机动车,除非是带有目标跟踪功能的雷达并配合分析软件可以确定的,或者是经交警现场分析可以判定的,否则,在通常情况下,不能作为机动车超速违法的执法依据。
5 结束语
  有效的遏止超速违法驾驶行为是降低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。但是,考虑到超速违法的过程很难取证,如何在保证“监测唯一性”为100%的大前提下,科学、合理的利用各种测速技术为交通管理工作服务,值得大家探讨。
参考文献:
[1] 安福东.机动车的几种测速方式原理及性能的分析比较[J].警察技术,2003,第3期。
[2] 金同明等.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297-2001机动车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,2001。
[3] 姜良维等.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/T497-2004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,2004。
[4] STALKER(斯德克)雷达、波希CS R-28雷达、火花ISKRA-1雷达、铜陵蓝盾光电子LDR雷达等技术说明书。
版权所有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8 皖ICP备17011049号-1 皖公网安备 34070202000048号
百度统计